關於DSE,我想說的其實是
一眨眼,2018年已過一半,你可有想想上半年做了甚麼?下半年又打算做些甚麼?

不過身邊好多朋友都係選擇先去個旅行,充充電再算。其中有朋友就先趁阿仔DSE 放榜前飛了一轉日本:「反正考成點已經有定案,擔心亦無謂,不如一家人去個旅行減吓壓先啦!」
結果上星期DSE 放榜,朋友告知阿仔成績不錯,我也替她放下心頭大石。連日來,傳媒也慣常報導了各名校出了多少個狀元,和很多勵志的故事。
自己也年青過啊。學生年代,我是家人第一;學業第二;打波同朋友第三;拍拖極其量是排第四。眼見爸爸一個人努力工作,媽媽就眠乾睡濕照顧我們三姊妹,雖然是孻女,我也許有點持寵生嬌,但心裡還是想著要努力讀書,希望考上大學,找份好的工作,然後改善爸媽的生活。
但時代不同了,香港過去二、三十年的經濟向好,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能給孩子相當富庶的生活條件。現在求學是求甚麼?究竟是知識,還是成績可以改變命運?甚至真的「識人好過識字」?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題目。

無論如何,就是因為社會變得著重成績多於知識,所以,關於DSE,我想說的其實是:我傾向關心成績未如理想的青年人。
慶幸,I am not alone! 原來,身邊也有不少和我一樣,仍然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,覺得這個社會其實不需要太多「高分狀元」,反而更應讓青年人發揮所長和創意的人。
於是有一日,我收到這樣的一個Whatsapp 短訊:「選擇,原來不只一種;出路,也總多於一道。」

他的名字叫王仲傑 Kit。如果大家google 一下,有傳媒形容他是 "80後銀行家", 不過他早已放下這個身段。即使當年會考也是好多個A 的狀元,也曾經在很多人趨之若鶩的 i-bank 工作,甚至是一個為譚詠麟 、梁詠琪、鍾嘉欣,C AllStar 等填詞的人,但他還是選擇全身投入做教育。
他眼中的教育,絕不是開精讀班補習社,而是「教育」。
最近,他開辦了「今年不做機械人學習計劃」,為感到徬徨的青年人和家庭提供了一條有意義的出路和工作機會。收到了他的短訊,我感動得無言。定神三秒,馬上回覆:「有甚麼我可以幫得上忙嗎?」
愈來愈多人說要「跳出comfort zone」,在我眼中,Kit 是一個真真正正跳出了別人眼中comfort zone,然後然走入自己舒適區的人。說到底,人是為自己,而不是為滿足他人期望而存活。做自己喜歡的,能發揮潛能的,一定會做得到也做得好。

為青年人可以做的,或許是給予理想的土壤,和分享自己寶貴的經驗,這樣已經很不錯了!

今年不做機械人學習計劃
對象:15-20歲人士(中四至中六) 人數:6-8人 學費:每月HK$5,800(共10月) 查詢:3111 2033 更多資料及報名:http://bit.ly/LVEgapyear